气体传感器监测技术在垃圾填埋整治中的应用
2019-07-11 08:45:09传感器专家网阅读量:1423 我要评论
【包装印刷产业网 产品新闻】作为人类日常活动后的物,垃圾的处理问题一直都是个社会性的难题。其中,地下掩埋是早出现的,同时也是常用的几种主要垃圾处理方式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目前,在城市中,针对生活垃圾的处理,将垃圾进行填埋,是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今天,就来为各位简单介绍气体传感器监测技术,在垃圾填埋整治和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通常,垃圾填埋可分为简易、受控和卫生填埋场三个等级。未经处理的垃圾填埋场,特别是非正规的简易填埋场对大气、地下水和垃圾场附近的土地造成严重污染,对环境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此时,由于垃圾填埋场中大量的堆积物在进行自然分解时,通常都会产生一些易燃和有毒的危害性气体,从而严重威胁到现场工作人员的人身健康和安全。因此,必须采用相应的气体传感器加以监控和测量。
目前,垃圾填埋场好氧修复技术已在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成功应用20余年,我国的实例是2008年用于北京黑石头消纳场。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有垫层或无垫层的正规或非正规垃圾填埋场上,以及封场后或正在运行的垃圾填埋场。
好氧生态修复技术系统结构图,资料图
其中,在该技术采用的气体监测系统中,为了实时监测垃圾堆体内CH4、CO2、O2、CO、H2S等气体浓度,监测井布需设气体采样管,并通过在线气体分析系统和传感器监测设备,实时分析气体成份及浓度,监测数据远传至中控室上位机,进而为抽气、注气设备运行提供数据支持。
具体来说,一般在填埋场的上下部分构造有多个隔层,填埋的垃圾由场内的细菌在无氧或厌氧的密封条件下进行分解。这种厌氧分解的一种副产物就是垃圾埋气,包括约45%~60%的甲烷和40%~60%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他少量的氮气、氧气、氢气、氨气和硫化物等气体。
这些气体由内置的一系列管道来进行收集,然后排放出来。为了给暴露于该环境下的工作人员提供详尽的有关综合空气质量、埋气扩散等参考信息,以保证人身安全。那么,就必须利用各类气体传感器监测设备,如沼气分析仪等,对填埋场内的关键位置和隐患处进行测量。
比如,位于美国弗罗里达州的New River Regional填埋场,于1992年开始建设运行,是一个具有防渗层的卫生填埋场。该填埋场每日接收约700吨的混合垃圾,包括生活、商业和工业垃圾等。2001年,环保部门出资并选取该填埋场的一部分进行升级改造,设计和安装了多种监控仪器。
据了解,这次改造过程中,该填埋场气体收集系统抽气井里,安装温度测量、气体采样器和气体流量监控等多种传感器仪器,此外,还设计和安装了渗滤液回灌系统、空气注入系统、填埋气抽取系统等各种监控仪器。
以上便是为各位介绍的气体传感器监测技术在垃圾填埋整治和生态修复中的应用了。今后,随着我国垃圾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相信格力种各样的气体传感器将会越来越多地用于此类应用场景中,我们与各位一起拭目以待。
原文标题:气体传感器监测技术在垃圾填埋整治中的应用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包装印刷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包装印刷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包装印刷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相关新闻
-
江苏省冷链学会关于对《运输西兰花的冷藏车温湿度传感器布局方法》等2项团体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为保证团体标准的科学性、严谨性和适用性,现对《西兰花中的莱菔硫烷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运输西兰花的冷藏车温湿度传感器布局方法》2项团体标准进行公开征求意见。- 2025-07-24 11:02:53
- 20216
-
关于征集《2025年度上海市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推荐目录》的通知
面向社会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需求,推动工业机器人进工厂、服务机器人进生活,遴选有一定基础、应用覆盖面广、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成果并推广应用,促进机器人产业成果更好地赋能制造业、农业、建筑、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医疗健康、养老助残、教育、商业社区服务、安全应急和极限环境应用等各领域。- 2025-05-05 09:03:38
- 19992
-
202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有望在多个关键领域打破“卡脖子”瓶颈,实现国产化
随着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和下游系统集成的协同效应逐渐显现。202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有望在多个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加速国产化进程,打破“卡脖子”瓶颈。- 2025-02-24 11:29:20
- 21710



直播回放
直播回放




















昵称 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